找到相关内容1196篇,用时3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僧伽的内在根基

    如来、法和慧,而资养身心令达自在的则为不断的禅修实践。  契嵩于《夹注辅教编要义》中这样理解如来:“名如,始觉名来,始不二名如来。所证真理是如,能证五分别智是来,唯佛具始觉无分别智以成如来,故出家为佛之子,必依如来而住。”法身空寂,常照,二者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体用不二关系。唯佛亲证寂照一如之境。于现实的人而言,则生存于无明烦恼的困境中,出于对烦恼的自觉,而以佛法为净缘,遂走上由...

    聂士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948295.html
  • 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本源。此即所谓“真心”。它的自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而又“真实识知”.得称“”。此心在凡夫的地位虽然为妄念(烦恼)所蔽障、但觉性自存。妄念一息,就会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这样,在实践上也只要用... )。中国佛学用的意义来理解心性明净,则可称为“性觉”之说。从性寂上说人心明净,只就其“可能的”“当然的”方面而言;至于从性觉上说来,则等同“现实的”“已然的”一般。这一切都是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4866695.html
  • 中国佛教禅宗的特质

    ,自性──禅宗的心性论  “自心即佛,自性”是禅宗关于佛性问题观点,也是其建立顿悟学说的根本依据。佛性问题是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关注的基本问题,印度和中国的大乘佛教诸教派对佛性都有专门的阐释和讨论,可是各教派由于传承不同,所依经典不尽相同等诸多原因,对佛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歧屏,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人造成了无所适众的局面。中国禅宗以慧能大师为代表,提出“自心即佛”,“自性”的理论,为众生成佛...

    黄春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22669822.html
  • 台湾中国佛教会第十六届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罗江县金山初中重建汇款、各分会沿革及所属寺院简介编印等案。 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有:净良长老、圆宗长老,法师、明光法师、心茂法师、明定法师、见引法师、深性法师、传证法师、觉华法师、圆法师、慧岸法师、如悟法师、从慈法师、常志法师、慧省法师法师、明空法师、界云法师、法光法师、福定法师、心立法师、天岳法师、普晖法师、依融法师、如均法师、会然法师、贤度法师、光法师、会等法师、广乐法师、禅睦法师、如琳...

    佚名

    |佛教新闻|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5/07295877376.html
  • 问:什么是般若?

    般若释义 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这种大,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参见:三般若)——《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般若释义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三般若体是圆常大也。即此一觉,有三种德,故名三般若。 一、实相般若,谓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52877676.html
  • 福建福州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率团参访台湾中国佛教会

    欢迎茶会,台湾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心茂法师担任司仪,净良长老、何宜刚副主席分别致辞,普法法师发表感言,心茂法师向与会大众介绍此次参访的缘起、筹备过程及参访行程。 台湾中国佛教会参加欢迎的法师、居士有:...

    佚名

    |佛教新闻|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8/08465489047.html
  • 福建省佛教协会教育访问团赴台交流之行圆满结束

    法鼓山僧伽大学、法鼓山中华佛研所等人员就佛教教育如何应对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下午,访问团一行参访了台湾中国佛教会,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长老、副理事长圆宗长老、长老会长老,台北县佛教会理事长常智长老,高雄县佛教会原理事长心茂长老,台湾省佛教会副理事长、屏东县佛教会理事长见引法师,花莲县佛教会理事长光法师以及明空法师、宏祥法师等数十人于台湾中国佛教会会址迎接访问团一行,宾主双方就两岸佛教...

    佚名

    |佛教新闻|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1/17232194379.html
  •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和四郎多吉堪布关于大圆满修证的对话

    觉性的无记状态。   作者:但是我体会到,如果安住在空性之中,修尊法的观想和念诵,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是否可以避开这些障碍,自然安住在空性之中?   堪布:观想和念诵,的确可能会成为大圆满的障碍,但它首先是一个生起的过程。福报大的人,他可能可以避开这些障碍,自然安住在空性——明空的状态中,顿证即身是佛。但对于福报不够的人来说,如果他不能圆满自己的资粮道,他就会转生到声闻界和无色界去...

    廖自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32194520.html
  • 曹洞宗法脉

    续,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证悟会融; 坚持戒定,永纪祖宗。 法鼓山圣严续演三十二个字: 正净智慧,万德圆通;道成妙理,明照长空;谛观真际,达契同; 顿了虚寂,光彻体洪。 ...1032-1083)-芙蓉道楷(1043-1118)-鹿门自觉(?-1117-宗镜宗书(1500-1567)-少室常润(?-1585)-大方念(?-1594)-云门圆澄(1561-1626)-瑞白明雪(...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696365.html
  • 《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1)

    透彻皆总而说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和合于主体境界之上下辗转中而已。  二、心生灭相以其觉义而有之成佛可能  以下说众生在生灭状态下的“”义。[[20]]  众生心在无始迷染境界中时并非不具真如...净所摄受之现象世界一切事项,此时主体之境以有清净之思维续作,说为觉者主体清净作用相,觉者主体在于真如本体作用态中,此一作用态即思维意识在清净境中之态,主体在于此清净态中之状态乃一切主体必然可...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0367297.html